
近日,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取得重要突破——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头起草的《公共资源交易评标(评审)专家现场管理规范》(DB3206/T1112—2025)与《建设工程“不见面交易”服务规范》(DB3206/T1111—2025)两项地方标准正式发布,并于2025年5月6日起实施。新标准聚焦专家管理规范和交易服务数字化,为构建公平透明、高效便捷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提供制度保障,标志着我市在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上迈出关键一步。
专家管理全链条规范 筑牢评标公正防线
评标专家是公共资源交易的“守门人”。《公共资源交易评标(评审)专家现场管理规范》以“全周期管理”为核心,从专家抽取、入场核验到履职评价形成闭环管控。标准明确要求设立独立专家抽取室和智能化信息查询场所,配备专用计算机、网络及影音监控设备,织密专家管理“防护网”;通过“人脸识别+通讯设备管控”双重关卡,确保评标区成为“信息孤岛”,杜绝外界干扰。标准引入“一标一评”动态考核机制,结合满意度评价与投诉处置“双轮驱动”,让专家履职既有“紧箍咒”也有“指挥棒”,推动评标质量向优而行。
“不见面交易”插上数字化翅膀 千里之外竞标“零距离”
“屏对屏”取代“面对面”,交易全程“云上跑”。《建设工程“不见面交易”服务规范》依托数字化技术,明确了建设工程项目从招标到定标的全程线上服务流程。投标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参与竞标,开标过程实时直播“透明可视”,电子档案“一键溯源”可查可验。同时,标准规范了服务保障,强调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人员需具备应急处理和技术支持能力,确保交易流程高效推进。
标准领航改革 擦亮营商环境“金招牌”
“一流标准成就一流服务。”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两项标准既是落实国家“放管服”改革和“数字中国”战略的基层实践,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答卷。通过标准化建设,我市将实现三大跃升:流程更简,电子化操作压缩交易周期30%以上;成本更低,企业差旅、标书印制等费用大幅削减;风险更小,智能监控与留痕追溯为廉政建设加上“安全锁”。目前,如皋“不见面交易”覆盖率已达100%,每年为市场主体节约成本超千万元,成为吸引投资的“强磁场”。
让“纸上标准” 化作“地上实景”
标准落地,关键在践行。市数据局将联合多部门开展“标准宣贯行动”,通过专题培训、情景模拟、案例剖析等形式,确保规则“入脑入心”;同步建立“监测-反馈-优化”闭环机制,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执行堵点,让标准在实践中迭代升级。下一步,市数据局计划将两项标准经验全面推广,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贡献更多“智慧方案”,助力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新高地。
从“人盯人”到“云见证”,从“跑窗口”到“指尖办”,两项地方标准不仅重塑了公共资源交易流程,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——以制度刚性捍卫公平,用数字动能提升效率,让每一笔交易都在阳光下运行。这既是如皋深化改革的决心,更是对市场主体“最优服务”的承诺。

